青岛心理咨询:认同identification

晨曦小编 | 点击:375 | 2018-11-29 19:01:24
青岛心理咨询师为您解读好文:
认同identification
指一种心理过程,主体藉此拟同他者的一个面向、特质、属性,并以他者为模范,将自我作全部或部分改变。经由一系列的认同,人格得以构成与分化。
1.因为认同一词也出现在一般日常用语以及哲学用语中,我们应先从语义学的观点来确定它在精神分析词汇中使用之极限。
作为名词的认同,可由下列方式理解:就及物的意义而言,对应于动词“辨认(identifier)”,就反身的意义而言,对应于“相互认同(s’identifier) ”。此区别出现在拉隆德(Lalande)关于这个词汇所区分出的两个意义中:
A)“辨认的行为,亦即,视为相同;或是以数值的方式,例如,‘辨认一个罪犯’;或是就性质上而言,例如当一个物体被视为是属于某一种类……,或是当某一类的事实被视为可同化成另一类的事实……”。
B)“藉此行为,个体变成与他者同一、或是两个个体变成同一(不论在思维或现实的层次,不论是整体地或是局部地)”。
这两个词义都出现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他将以下程序视为是梦工的特性:藉由两个影像间的替代或“认同”来表达出相似——“如同”——的关系。这正是拉隆德所指出的A 项意义,然而认同在此并不具某种认知价值:它是一种主动程序,藉由完全的同一来替代部分的同一、或潜存的类似性。
然而,该词在精神分析中特别用来指“相互认同”之义。
2.日常使用中,以“相互认同”的意义出现之认同,与一连串心理学概念混淆在一起,例如:模仿、Einfühlung(移感)、同情、心灵感染、投射等等。
为了厘清这些观念,依照形成认同的方向,可以在这个场域中区别出:异感的(舍勒[Scheler])与向心的(沃伦[Wallon])认同,即主体将自身和某个他者认同;自感的与离心的认同,即主体将他者和自身认同。最后,在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的某些状况之下,所呈现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认同形式:它有时会被引用来说明“我们”的形成。
*:认同的概念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逐渐取得中心价值,不仅成为各种心理机制之一,也是人类主体藉以构成的运作。此种演变主要与伊底帕斯情结的结构化效应被凸显的事实有关;其次相关的是第二精神装置理论带来的修正,于此精神装置中,那些从“它”分化出来的审级由附予其特性的认同中衍生。
尽管如此,佛洛伊德很早便使用认同一词,主要用在歇斯底里症状上。虽然所谓模仿、心灵感染的现象长久以来就为人所知,但佛洛伊德更进一步,以讨论对象所共同具有的某种无意识成分的存在来说明这些现象:“认同因此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立基于相同病源性要求的据为己有;它表现一种‘如同’,并涉及一个依旧残留于无意识中的共同成分”。这共同成分为幻想:空旷恐惧症患者无意识地与“阻街女郎”认同;其症状为对此认同以及其所假设之性欲望的防御。最后,佛洛伊德很早便注意到许多种认同可能同时并存:“……认同的事实或许可让我们以字面意义去掌握精神人格之多重性”。
此后由于不同因素,认同的概念变得更为丰富:
1.1912至1915年间口唇型体内化概念的提出(《图腾与禁忌》、《哀悼与忧郁》)。佛洛伊德特别指出,在忧郁中,藉由退转到带有口唇阶段特征的对象关系,主体以口唇模式对失落对象作自我认同所扮演的角色(见:体内化,食人的)。
2.自恋概念的被提出。在《自恋导论》中,佛洛伊德开启将自恋型对象选择(依据自身的模式而选择对象)与认同(主体,或他的某个审级,以其先前对象作为模型而被构成:双亲,周遭的人)联系在一起的辩证关系。
3.以认同来描述伊底帕斯情结对于主体的结构过程所造成的效应:放弃对双亲的投资,而以认同来取代。
佛洛伊德指出,一旦伊底帕斯此一全面性陈述被提出之后,由于父母亲分别同时为爱恋与敌对对象,这些认同便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此外,出现此种对对象的矛盾双重性,它很可能对所有认同的构成来说,都是必要的。
4.第二精神装置理论的推研,证实认同概念的丰富性与渐增的重要性:个人的各个审级不再被描述成影像、记忆与精神“内容”铭记于其中的不同系统,而是不同模式之对象关系的遗骸。
不论在佛洛伊德或精神分析的理论中,认同概念的丰富化,都未导致各种形态的认同之系统化。此外,佛洛伊德自己也承认,他对此一论题的系统陈述并不满意。就此点而言,他最详尽的说明见于《群众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第七章。他在文中最终区分三种认同模式:
a)与对象之间具初始形式的情感连结。这是一种前伊底帕斯型的认同,其特征为一开始便具有矛盾双重性质的食人关系(见:原认同);
b)一种被放弃的对象选择的退转性替代;
c)在无任何他者性投资的状态下,主体仍可能与之相互认同,在他们共同拥有某种元素的情况下(如被爱的欲望):经由移置,认同在另一点上产生(歇斯底里型认同)。
佛洛伊德也指出,在某些例子中,认同所指向的不是整体对象,而是此对象的某个“唯一特征”。
最后,对于催眠、爱恋激情与群体心理学的研究,使得佛洛伊德将构成或丰富化某个人格审级的认同与一种相反的过程相互对立;在此相反的过程中,以对象去“替换”某个审级:例如,领导者替代了某一团体中成员们的自我理想。应注意,在此种情况下,个体间也存在一种双向相互认同,但这现象的先决条件为如上所述“替换”性质的存在。我们在这里可能会发现某些以结构性角度作规定的区分,这些区分即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向心、离心以及双向的认同。
*:认同一词必须与其他相类近的词汇区别开来:例如,体内化、内摄、内在化。
体内化与内摄是认同的原型,或至少是它的某些模式,于其中,心灵过程被体验与象征为一种身体的作业(吃入、吞食、保留在自我之内等)。
认同与内在化之间的区别更为复杂,因为这牵涉到与主体所同化之物的性质相关的理论选择。就纯粹概念性的观点而言,我们可以说,认同所作用的是对象:人(“自我对另一他者自我的类同”)、或是一个人的特征、部分对象;至于内在化,则是一种相互主体关系。至于两者中何者为先的问题,依旧没有解答。我们或许会注意到,一般而言,主体A对主体B 的认同并非全面性,而是局部的,这与其关系的某个面向有关:我并未认同我的老板,而是认同我与他之间有关施虐-受虐关系的某个特征。但另一方面,认同始终具有其原始原型的特征:体内化作用于事物之上,这关系与其所体现的对象两者混淆;与儿童之间保有某种侵略性关系的对象,随后约略变成被内摄的“坏对象”。此外,极重要的一点是,主体的所有认同并未形成一个其一致性的关系系统;例如,在某种如超我之类的审级内部,我们可发现各式各样相互冲突且不规则的坚持要求。同样地,自我理想是由不尽然相互和谐的文化理想之认同所构成。

上一篇:理想化idealization
下一篇: 对侵略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 the aggr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