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心理咨询:信任危机

晨曦小编 | 点击:216 | 2019-02-23 20:18:20
青岛心理咨询师为您解读好文:
我那么信任你,你居然这么做-----妈妈说
就知道你不信任我---------------------孩子说
孩子在试探这份信任,最终会走出信任的围栏,经历离开伊甸园的孤独和缺失,如果幸运,他/她会重新找到失落的信任,回归自己的心灵。
道德弘扬的大旗下,诚信未能询唤为意识形态的底层架构,忘记初心和与使命背道而驰的欲望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面对诚信执着于恋物式的恐惧,不能泄气的将这场规划的失败归咎为资本的运作。而是要从目的回归到筹划的主体。
在信息化规范运作了一个时期后,冗余的流程终于产生了革新的托勒密化,表现为流程内的人开始厌倦流程的繁琐和多此一举,认为流程影响了效率,于是现在流行的做法是用信任机制缩短流程的节点和运行时间。
信任是从主体出发的时刻,而非标语化的要求----正是无条件要求才促成了拜物教的兴起。信任并非充实的内容而是无条件的形式。
一个婴儿出生便身带残疾
一个青年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得不到家庭的帮助
一个工人兢兢业业的工作,公司还是每况愈下,收入不稳定
一个工厂好不容易有些利润,却不得不按照地方的税收大半上交
如此多的不如意,会滋生很多幻想:如果我生在一个自由的国度,拥有富裕幸福的家庭、和健康的身体,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该多好呢!
这份幻想的背后是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倔强。这份倔强彰显着无法兑现的要求。
体会到命运的不公和体会到这个社会没有诚信,是一样的心态。这便是诚信崩塌的原因。因为这种不公平且又无法改变的命运烙在人的心灵深处。在现实中的命运如同伴随着出生的残疾一样,铭刻在自我的诞生处。
诚信起到的作用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如下:
个人无法对如此多的不公平和缺陷进行包容,愤世嫉俗的同时其实也包含着对自己讨厌:“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公,我也有许多缺陷”。这时如果外部给予信任,那么这个人会感觉到“有人能包容我的缺陷”,此种感觉能隐喻性的进行治疗,使得这种感觉能替代到“我也能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此种心理的变化由外部回到了内部。这个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公平和完整的了。
以上是第一层意义,外部的力量整合了心灵的创伤。而且这种力量需要维持,否则就会像那个孩子一样,信任会被打破。这种外在的信任却决议一般取决于给予信任的时间。这种信任属于内容的范畴。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那个孩子要求的,并非是信任,而是不信任。通过重复的、多次的、不间断的认识不信任,实质是让自己相信和理解:不信任才是根本的、现实的。而更多的情况是主体拒绝相信“不信任”的真实性。这是强迫症的本质:无意识已经相信了,意识偏偏拒绝相信,所以无意识才反复的通过行动去演示。
只有主体回到诞生的时刻,认识到“赤裸裸的来”这个现实,将缺陷和命运接受下来,信任才能替代缺陷的位置。而不仅仅用信任掩盖缺陷。
最后,接受这个社会的不诚信,并不能改变不诚信的事物,仅仅提供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少了盲目的情绪困扰。组织推行诚信机制,虽然实质上并不能接受不存在完善组织这个现实,但仍然试探着。就如同那个孩子一样。

上一篇:人格分裂
下一篇:你的奢侈品是爱马仕,我的奢侈品是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