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心理咨询:解除机制

晨曦小编 | 点击:267 | 2019-01-06 21:17:25
青岛心理咨询师为您解读好文:
爱德华·比布林(Edward Bibring)引进的概念(1943年)。丹尼尔·拉嘉许(DanielLagache)关于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中,沿用此概念(1956年)以说明——特别是在治疗中防御冲突的化解。他对立防御机制与解除机制:前者的目的只在于依据快感/不快感原则紧急减除内部紧张;后者则倾向尝试其他的可能性,甚至不惜因此造成紧张的升高。这两者的对立在于,防御机制——或防御强制——为自发性与无意识,仍受原过程宰制,并且倾向于知觉同一;而解除机制则服从思想同一原则,并使主体逐渐摆脱重复与其异化认同
据其对重复强制的看法,爱德华·比布林提出一种他称为working-off mechanisms(解除机制)之自我的机制,并认为应将此机制从防御机制中区分出来,这个和他的重复强制概念有关。据他所述,自我控制下痛苦经验之重复,实际上可以减低或逐渐同化掉紧张:“自我解除机制的目的,并非带来卸除[弭除反应],亦非使紧张不具危险性[防御机制]。这些机制的功能在于,透过对造成紧张之内在条件的改变,逐渐地消除紧张”。比布林描述几种不同的解除方法,如力比多的脱离(哀悼的工作)、对产生焦虑之情境的熟悉等等。
在同一观念路线,拉嘉许强调,人们以防御机制概念同时说明精神分析所欲摧毁的自发性与无意识强制,以及——以“成功的防御”之名——一些正是以废除这些强制为对象的作业,这样是过度扩张了防御机制概念的范围。
拉嘉许将解除机制的观念,置于意识与自我间的对立架构:意识(主体-自我)可能认同于客体-自我,并在其中异化自己(自恋);或反之,意识将自我客体化而藉此从中解除。
在人格结构的整体研究中,拉嘉许沿用并且发展此一观念。透过参照治疗经验,他列举一些解除模式:“……从行为上的重复过渡为思想与言语上的回忆……;从认同(由此主体与其体验相混淆)过渡为客体化(藉此主体与此体验保持距离);从解离过渡为整合;透过改变对象以弥补想象对象的脱离;以对恐惧情境的熟悉取代对创伤及幻想情境的焦虑等待;以控制替代禁制;以经验替代服从。以上所有例子中的防御作业之所以可被化解,是因为有一种解除作业取代了它”。
因此,我们可以区分一种相对于“它”的欲力之自我防御活动,以及一种相对于自我本身防御作业之自我解除活动。假使这些彼此矛盾的功能应被归属于自我,原因在于它们都共同具有选择与弃绝的能力。

上一篇:现实型神经症actualneurosis
下一篇:后设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