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心理咨询:精神分析词汇 34.“好”对象,“坏”对象《goo

晨曦小编 | 点击:125 | 2018-04-13 21:18:12
青岛心理咨询师为您解读好文:
34.“好”对象,“坏”对象《good》object,《bad》object

题记:克莱因著作中的好乳房坏乳房,好妈妈坏妈妈的分裂模型,由此意识开始分裂,自我开始形成。在此重点是强调分裂,因分裂而有了对象,有了我和她。 
--—(青岛晨曦心灵驿站注释)
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所提出的用语,指儿童幻想生活中最早出现的部分或整体的欲力对象。对象“好”、“坏”的性质,根据的不仅是它们具有使主体满足或挫折的特征,而且特别视主体投射于其上的是力比多欲力或破坏欲力而定。依据克莱茵,部分对象(乳房、阴茎)会被分裂为“好”对象和“坏”对象,此分裂构成了对抗焦虑的第一种防御模式。同样地,整体对象亦会被分裂(如“好”母亲和“坏”母亲等)。
“好”对象与“坏”对象均受到内摄和投射过程的支配。
“好”、“坏”对象之间的辩证,是克莱茵透过对初始幻想的分析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在此,我们不欲完整地重述这个复杂的辩证,仅提出“好”、“坏”对象观念的一些主要特征,并排除某些歧义。
1)在克莱茵著作中常见的括号,是用于强调“好”、“坏”对象性质上的幻想特征。
实际上,这是一些依玛构或“……作为其基础之真实事物被以幻想方式变形的影像”。这种变形有两个因素:一方面,由于乳房提供满足而成为“好”乳房;反之,“坏”乳房影像的形成则与乳房的撤回或拒绝有关。另一方面,儿童会将爱投射到提供满足的乳房上,且特别会将侵略性投射到坏乳房之上。虽然这两个因素彼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乳房恨我并让我阙如,是因为我恨它;反之亦然”),但克莱茵主要强调的是投射这个因素。【《论躁郁状态之精神病因》,《论最早童年期精神冲突之起源》Klein,1934,1936】
2)“好”、“坏”对象运作的主因,是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之间的对立性。克莱茵认为这种对立的运作,从个体存在的开始,便具有不可化约的特征。根据克莱茵,甚至是在生命初期施虐狂达到其“高峰”,此时力比多与破坏性之间的天平比较倾向于后者。
3) 由于这两种欲力一开始便都已在场,而且针对着同一个真实的对象(乳房),因此可以说是具有矛盾双重性。但这个会对儿童造成焦虑的矛盾双重性,马上就被对象分裂*的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所阻止。
4) 虽然这些对象具有幻想的特征,但不应因此忽略了它们是被视为彷佛具有真实的确定性(就佛洛伊德所谓的精神现实的意义而言)。克莱茵描述这些对象是包含于母亲的“内在”,她并且定义,它们的内摄或投射这些作业所针对的不是好或坏等性质,而是与这些性质不可分的对象。甚且,无论好、坏对象都会被幻想地赋予类似于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如“迫害人的坏乳房”,“令人安心的好乳房”,坏对象对母亲身体的攻击,好对象和坏对象在身体里面的争斗等等)。
乳房是第一个如此受到分裂的对象。其他所有的部分对象(阴茎、粪便、儿童,等等)也都会受到类似的分裂。而一旦儿童能够领悟整体对象时,它们也同样会受到分裂。“好乳房——内在的和外在的——成为能提供援助、满足之对象的原型,而坏乳房则是所有外在、内在迫害之对象的原型”。 【《关于幼童情感生活若干理论总结》Klein,1952】
最后要提到的是,应该将克莱茵提出对象分裂为“好”、“坏”的概念,联系到佛洛伊德主要在《欲力及其命运》及《否定》两篇著作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见:快感-自我;现实-自我)。
 

上一篇:精神分析词汇 33.双性bisexuality
下一篇:精神分析词汇 35.(欲力)目的aim (instinctual aim)